问鼎中原的典故(问鼎中原的典故具体内容)

本文目录

  1. 问鼎中原的典故具体内容
  2. 问鼎中原指哪位霸主
  3. 逐鹿天下典故
  4. 逐鹿中原,成语故事
  5. 齐庄王问鼎典故

一、问鼎中原的典故具体内容

问鼎中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故,讲的是战国时期,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想要问鼎中原,统一天下。他派遣了一位名叫庶长子的大将军,率领秦军攻打周、魏、赵等国,取得了不少胜利。但是,庶长子却因为自己的功劳太大,而妄自尊大,不尊重秦穆公,甚至有意图篡位的行为,最终被秦穆公所杀。这个典故的寓意是,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,还要看他的品德和态度。

庶长子虽然有很高的能力,但是他的傲慢和野心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。因此,这个典故也常被用来告诫人们,要谦虚谨慎,不要过于自信和自负,否则可能会走向失败的道路。

二、问鼎中原指哪位霸主

楚庄王熊旅(?—公元前591年),又称荆庄王(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),芈姓,熊氏,名旅(一作侣、吕),楚穆王之子,春秋时期楚国国君,楚庄王元年(前613年)到楚庄王二十三年(前591年)在位,春秋五霸之一。

楚穆王十二年(前613年),穆王去世,庄王熊旅即位,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,国内矛盾重重,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。他重用了伍举、苏从等忠直之臣,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,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,任用孙叔敖为令尹,重视社会生产,发展经济,充实国力。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,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。为了争当霸主,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,双方互有胜负,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(前597年)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。不久,楚庄王灭掉了萧国,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,迫使宋国向楚求和。楚庄王饮马黄河,问鼎中原,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。

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,有关他的一些典故,如“一鸣惊人”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,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。

楚庄王二十三年(前591年),楚庄王去世,谥号庄,葬于纪山。

三、逐鹿天下典故

逐鹿天下一词来自逐鹿中原(zhúlùzhōngyuán)。

解释

逐:追赶;鹿:指所要围捕的对象;中原: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,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。现泛指整个中国。常比喻帝位、政权。指群雄并起,争夺天下。

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《史记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因此逐鹿中原有争夺天下的意思;

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《左传》,春秋时楚庄王北伐,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,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。

由此看来,逐鹿中原和问鼎中原中的“中原”大同小异,同,是指两者都有天下的意思;异,在于楚庄王当时居于荆楚之地,相对于春秋的晋、鲁、卫等国较为靠南,因此中原又有“居于中心之地的国家”的含义,只是后来引申为广义的天下而已。到了秦统一六国,中原的含义应该与春秋时的不同,更多的指代为天下。

四、逐鹿中原,成语故事


问鼎中原的典故


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《史记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因此逐鹿中原有争夺天下的意思;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《左传》,春秋时楚庄王北伐,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,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。由此看来,逐鹿中原和问鼎中原中的“中原”大同小异,同,是指两者都有天下的意思;异,在于楚庄王当时居于荆楚之地,相对于春秋的晋、鲁、卫等国较为靠南,因此中原又有“居于中心之地的国家”的含义,只是后来引申为广义的天下而已。

到了秦统一六国,中原的含义应该与春秋时的不同,更多的指代为争夺天下。

五、齐庄王问鼎典故

公元前606年,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(今河南嵩县东北)之机,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,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。

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,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。庄王见了王孙满,劈头就问道:“周天子的鼎有多大?有多重?”言外之意,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。王孙满委婉地说:“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,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。”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,就直接说道:“你不要自持有九鼎,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,足以铸成九鼎。”

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,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,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,最后才说:“周室虽然衰微,但是天命未改。宝鼎的轻重,还不能过问啊。”

庄王不再强求,挥师伐郑,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。

“问鼎中原”这个典故,就是这样得来的。

猜你喜欢